院士领衔!重庆市核学会揭牌成立

6月22日,重庆市核学会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揭牌成立。

▲活动现场。雷键 摄

据介绍,核科学与技术在能源、健康、工农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提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可达万亿级市场规模。

目前,我市涉及核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单位已超过2400家,相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此次成立的重庆市核学会,由凤麟核中子科学(重庆)研究院牵头,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共同发起,聚集了我市核科技工作者、核教育工作者、核医疗工作者与核科技相关的企业管理者等,倡导“开放、合作、创新、有用”的办会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普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当选为重庆市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他表示,核科技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能源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国防建设、能源开放、医疗健康、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核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涌现出许多标志性成果。当前,我们将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核科技事业的发展。

“重庆市核学会的成立,是重庆市核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领域又增添了一支重要的地方力量。”吴宜灿表示,未来,学会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核科技创新工作更加“有用”,利用跨地域、集团化发展优势,不断深化东西部核科技创新合作,促进重庆市科学、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重庆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核科技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据悉,牵头成立重庆市核学会的凤麟核中子科学(重庆)研究院,自2023年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汇聚百余名英才,建成中子源大型科学装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百亩中子科技产业园启动全面建设,正在着力打造“千亿级”中子科技产业集群。

“重庆与核工业、核科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就已成为了国家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说,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和科技发展,核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涵盖了能源工业、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与重庆正在打造的“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密切相关。学会的成立,必将为重庆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优势。

“核科技在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桥表示,当前,我国核工业迎来了又一个战略机遇期,正在由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迈进,这当中,核科技承载着重要使命。通过完成自主攻关,我国核工业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重庆市核学会的成立,使省市级核学会再添“新军”,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我国核科技事业在地域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吴宜灿院士的带领下,相信重庆市核学会能够持续推动重庆核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将最新的核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力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

在当天举行的凤麟(巴渝)高端论坛—2024年核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和领导还对我国核科技创新及产业应用进行了交流探讨,并为核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0余位院士,中国核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及20余家省市核学会等学会代表,以及全国涉核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和金融机构代表等参加了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