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李德仁:“青年人要准备好,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

“科研工作者最先考虑的,

应该是国家在一个领域是否被‘卡脖子’,

是否具有优势,

是否急需应用成果。

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作出贡献,

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这句话,

出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6月24日,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

李德仁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谈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位老人平静而谦逊,

“这是对整个学科、

整个行业的鞭策与鼓励。

我们有信心把这份工作越做越好!”

如今,

这位85岁高龄的战略科学家

依然奋力耕耘在科研与教学的一线。

“测绘遥感是一项强国、富国、利民的事业,

对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衰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为国家创新到老,

是我毕生不变的追求。”

“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

曾祖父留下的家训,

影响了李德仁的一生。

1985年,

李德仁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完成博士学业。

面对国外多家高校与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

他毅然回到祖国。

走上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后并入武汉大学)的讲台。

“‘俯首甘为孺子牛’,你是一头‘牛’,

吃着祖国的草成长,

现在是时候为国家‘挤奶’了。”

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科研工作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

起步晚、技术落后、

人才少、元器件依赖进口……

“要用国产的数据,

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卫星遥感应用问题。”

坚持开展理论基础与技术创新,

李德仁带领团队

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

需要1:50000的地图。

但是,边界地区遗留了大量地雷,

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

必定危险重重。

要是把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接收器安到飞机上呢?

但是,如何保证飞机在高动态照相时

不丢失GNSS信号是个“老大难”。

李德仁带领团队

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

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

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

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

测绘遥感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时间缩短了20-30倍。

“中国人第一次

通过机载GNSS系统减少了人工野外工作,

这也是一次追赶国际航空测量水平的奋斗历程!”

正对李德仁办公桌的墙上,

一幅“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三维晕渲染地形图”,

挂了十几年。

这背后是一位科学家

难以释怀的“内疚”与“心痛”。

“如果当时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就好了。”

“在汶川上空‘扫一下’,

就能快速掌握当地情况。”

李德仁带领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迅速赶赴汶川。

他们利用航空遥感获取详细数据,

并上报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方面,

提供了科学依据。

心怀国之大者,

心系民之所需。

2010年,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以下称高分专项)

正式启动。

李德仁亲自带领团队

开展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攻关。

如今,

高分专项已实现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

“要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

大学时的李德仁

把图书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

他还“大胆”地揪出苏联教科书中的错误,

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

王之卓教授的案头。

王之卓倍感兴奋,

在文稿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在王之卓家中,

师徒二人总是沉浸在学术交流中而忘记时间。

1978年,

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

39岁的李德仁再次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

攻读研究生。

随后,

他投身到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

“阿克曼教授给了我一个航空测量领域世界性的难题。”

“解决这个难题使我终生受益。”

面对庞大的航空测量数据量,

如何区分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和粗差

一直困扰着测量学界的科研人员。

李德仁以此进行博士论文研究。

不到两年时间,

他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在斯图加特大学,

他1分+5星的答辩成绩至今无人超过。

阿克曼高度评价“我为此文而激动!”

要读书,且勤于思考,

不停歇地创新!

这既是李德仁对自己的要求,

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许。

“创新不是完成一篇小论文,

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这个过程需要反复,

成功取决于

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近年来,李德仁提出

要加快建设“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的

“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

预计到2030年,

东方慧眼可在轨200多颗卫星,

实现0.3-0.5米的分辨率的全球观测,

为全球用户提供

高精度、智能、实时的遥感信息服务。

“教师,是最让我骄傲的身份”

6位院士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本科生

同上一门基础课,

李德仁与武汉大学的同行

已经坚持了20多年。

在他们的带领下,

武汉大学已建成世界上

规模最大、门类最全、

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

形成了国际知名的

遥感对地观测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

已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

“测绘遥感能给国家作出什么贡献,

院士最清楚。”

李德仁说,

“要想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解决资源、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

首先要有地图。

懂得学科高度,

学生有了理想,

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

在李德仁看来,

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对他而言,

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

才是他永恒的课题。

“我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成为一名教师。

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有了创造价值和取得成果的机会,

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10余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

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

提起学生们的成绩,李德仁无比欣慰。

在恩师王之卓80岁时,

李德仁和同门为他举办了

一次学术思想研讨会。

“我的学术思想,

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学习。”

这是恩师王之卓走上台说的第一句话!

在国家大事业中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

“青年人要准备好,

做一个能完成国家交付的重大任务的人!”

如今,李德仁对青年人充满期待!

抬起头探索宇宙的奥妙,

低下头追问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发展测绘遥感科学的征途上,

李德仁带领团队,

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